Image
  • 首页
  •   >   学院风采
  •   >   学生风采
  •   >   正文
  • 学院风采

    榜样力量|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追光前行,榜样同行”优秀学生典型事迹展示--杨涵

    发布日期:2025-11-03    浏览次数:

      (付宇鑫/文)发挥榜样作用,引领学风建设。为展示我院学子风采,激励同学们成长成才,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推出优秀学生典型事迹展示系列。我们将深入报道在学术科研、创新创业等方面表现卓越的同学,分享他们的经验与感悟,营造见贤思齐的积极氛围。本期,我们将聚焦2022级物理学专业的杨涵同学在竞赛与科研领域的逐梦历程,一同见证他的奋进故事。

    个人情况基本介绍:



    · 姓名:杨涵

    · 性别:男

    · 民族:汉族

    · 出生年月:2003年8月

    ·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 就读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 年级专业:2022级物理学

    学术会议:

    · 参与第八届全国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学术会议暨全国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学术研讨会议

    荣誉奖励:

    · 发表SCI论文《Modulating lithium deposition kinetics by LiF/LiBr-rich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 for stable lithium metal anodes》(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 发表SCI论文《Three Dimensional Lithiophilic-Lithiophobic Skeleton Enabling Highly Reversible Lithium Metal Anode》(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 授权专利《一种强磁性高熵合金/碳球复合材料修饰金属锂负极集流体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 授权专利《一种多元卤化MXenes/碳纤维金属锂负极骨架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国家级三等奖(项目主持人)

    · 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国赛二等奖

    · 第十九届工银融e行“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项目主持人)

    ·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黑龙江赛区银奖(项目主持人)

    · 第十三届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员代表大会代表

    · 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东北地区一等奖

    · 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黑龙江省一等奖

    · 东北三省数学建模联赛二等奖

    · “大庆油田杯”第11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省级决赛 成长赛道高教组二等奖

    ·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黑龙江赛区铜奖(4项)

    · 2022-2023学年度“建行杯”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黑龙江赛区铜奖

    · 哈尔滨师范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创业规划大赛”本科生组一等奖(第一名)

    · 哈尔滨师范大学“三好学生”

    · 哈尔滨师范大学“赛续红色血脉,思辩青春未来”校园辩论赛最佳辩手

    · 2023-2024学年度哈尔滨师范大学优秀团干部

    个人经历:

    大家好,我是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级物理学专业的杨涵。这些年在学习和实践中,从参加竞赛到接触科研,我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和队友的帮助,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成长。

    大一的时候,我跟着孟庆国教授等学院老师,第一次尝试冲击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国赛。刚接触竞赛时,我对实验设计的逻辑、数据误差的分析都一知半解。还好有老师们耐心拆解物理理论,从筛选赛题到优化实验方案,一步步带着我们搭建知识框架。从寒冬到酷暑,孟老师陪着我们一起从校级比赛打起,慢慢晋级到省级、地区级,最后闯进全国赛场,拿到了全国第23名的成绩。没有老师们的带领,我们很难跻身国赛。



        后来参加黑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王军胜老师的指导让我受益良多。王老师没有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而是通过提问引导我思考:“你在物理领域的兴趣点在哪?怎么把学科优势和长期发展结合起来?”还帮我梳理本科阶段的成长重点,建议我把竞赛里积累的能力和未来需求对应起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我重新打磨规划书,明确了发展方向,最后不仅拿了校内本科组第一名,还获得了省级二等奖。



        随着对物理学科的理解越来越深,我开始想走进实验室,探索更深入的学术问题。大二时我报名进实验室,先后通过两次考核,之后在我的导师——金奇老师的带领下,研究金属有机框架基复合材料设计、锂金属电池性能调控这些领域。刚接触科研时,我连Origin数据处理、实验仪器操作都很生疏,对着复杂的实验数据常常不知道该从哪下手。我知道自己天赋不算突出,就想着多花点时间补上来——课间、周末、节假日还有整个暑假,我都留在实验室,从组装电池这种基本功练起,一点点积累经验。

        这段时间里,金老师和课题组的明丽师姐、萍萍师姐等师兄师姐给了我太多帮助:金老师会定期组织组会,帮我一点点梳理研究思路、拆解实验里的难题,更让我受益的是,他待人做事始终保持着谦虚严谨的态度;师姐们耐心教我用作图软件、操作实验仪器,手把手带着我熟悉材料合成与表征的流程。后来主持《极寒恒储——动力电池技术的革新》国家级大创项目时,为了优化电池储能性能,我们反复调整材料合成参数,一个实验常常要重复数十次才能得到理想结果,金老师还常陪着我们团队成员外出参加各项比赛。直到后来看到实验方案有了突破,并能够参与撰写SCI论文、申请发明专利,我才真切体会到科研的价值——它不仅需要严谨和专注,更得有咬牙坚持的勇气。



    经验分享:

        回顾这段旅程,不管是竞赛还是科研,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引。

        如果说有什么经验能和学弟学妹分享,其实都是我在实践里总结的“小感悟”:一是别害怕“从零开始”,不管是竞赛还是科研,刚开始觉得生疏很正常,只要愿意跟着老师学、跟着团队练,慢慢就能找到节奏;二是要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们

    有专业的经验,能帮我们避开很多“弯路”,少走不必要的迷茫;三是重视每一次经历的积累,竞赛里锻炼的实验能力、科研中培养的逻辑思维,哪怕是失败的教训,将来都可能成为成长的“垫脚石”。

        每一份收获都源自于不懈耕耘,每一段征程都始于坚定选择。杨涵同学以深耕不辍的竞赛拼搏精神,在物理学术的赛道上点亮理想之光;凭借在竞赛与科研领域的扎实成果,成为同学们心中的“榜样力量”,在物理学术的赛场书写下专属于自己的成长篇章。愿他的故事能化作一束光,让大家在逐梦途中找准方向、笃定前行,于各自的赛道上绽放光彩,最终抵达心之所向的彼岸!


    Copyright © 哈尔滨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黑ICP备05006819号
    联系电话/传真:0451—88060526
    地址 :哈尔滨市利民经济开发区师大路1号 哈尔滨师范大学理工二号楼
    邮箱:hht95#hrbnu.edu.cn  #用@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