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宇鑫/文)发挥榜样作用,引领学风建设。为展示我院学子风采,激励同学们成长成才,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推出优秀学生典型事迹展示系列。我们将深入报道在学术科研、创新创业等方面表现卓越的同学,分享他们的经验与感悟,营造见贤思齐的积极氛围。这期专访,我们聚焦2022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王薪鉴同学,回顾他的竞赛征程,彰显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学生的卓越风采。
· 姓名:王薪鉴
· 性别:男
· 民族:汉族
· 出生年月:2003年11月
·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
· 班级:2022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班

荣誉奖励:
2023年8月互联网+黑龙江省省级铜奖
2023年8月国际高校数学建模竞赛 Honorable Mention
2024年5月第十六届华中杯数学建模三等奖
2024年7月东三省数学建模联赛二等奖
2024年6月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东北区赛暨第八届东北地区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二等奖(项目负责人)
2024年7月第九届黑龙江省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一等奖(项目负责人)
2024年8月第十六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杯”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
2024年8月“建行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黑龙江省省级银奖(项目负责人)
2024年8月“建行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黑龙江省省级金奖
2024年9月第十四届工银融e行“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
2024年9月“毕昇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新技术创新应用竞赛黑龙江赛区一等奖(项目负责人)
2024年11月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黑龙江省省级一等奖
2024年11月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国家级铜奖
2024年12月第十四届“毕昇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新技术创新应用竞赛国家级二等奖(项目负责人)
2024年12月哈尔滨师范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创业规划大赛”本科生组一等奖
2025年5月美国数学建模竞赛 Honorable Mention
2025年6月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功结题(项目负责人)
2025年6月2025 年(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黑龙江赛区)三等奖
2025年7月东三省数学建模联赛二等奖
2025年8月“建行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黑龙江省省级铜奖(3项)
论文专利:
1.A Study of Relation between Rotor Propeller Position and Radar Cross Section
Based on FEKO(通讯作者兼一作)
2.Deep Learning-Based Magnetic Core Loss Prediction Using a Fully Connected Neural Network(通讯作者)
3.专利公开:《基于静态频谱特征的气体浓度预测方法》
个人经历:
大家好,我是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班的王薪鉴。回望几年的大学时光,从初入校园的迷茫到如今在竞赛科研中坚定前行,我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点和伙伴们的并肩支持。
大一时,“师创杯”为我打开了竞赛的大门。在学长学姐的引导下,我开始接触学科竞赛,也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随后,我与国鑫哥一起踏上创新创业的赛道。撰写项目书并不轻松,尤其是技术落地环节,我们反复修改到深夜,也曾因效果不理想而陷入自我怀疑。幸运的是,双姐那句“一切都可以,你肯定行”一直支撑着我,让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从零到一、把想法变为现实的成就感。
大二抱着兴趣与想法,我转专业来到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刚到这个专业之时,我认识了张老师,张老师激发了我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引领我走进电路设计与焊接的世界。大二上的寒假,我萌生了发表论文的想法,于是投身于无人机RCS的仿真研究。过程充满未知,我常常为一个数据结果反复调试模型,在一次次失败中摸索规律。最终,当论文被录用时,那种由坚持换来的喜悦让我深刻感受自己的成果被认可的快乐。之后,我跟随孙老师投入实验与竞赛,同时也向荣老师、于老师不断请教电子技术。那段时间,我身兼多个项目,常常熬到深夜,日均睡眠不到4小时,身体的疲惫与精神的压力曾让我几近放弃。是郝姐的支持与鼓励,让我学会在多重任务间寻找平衡,也明白了“坚持”二字的重量。备战“光电设计竞赛”期间,刘铭老师带领我们系统学习单片机,从最初的不熟悉到后来的熟练调试,每一步都凝结着团队的汗水。最终,我们斩获区赛二等奖、省赛一等奖,所有的付出都在那一刻化为前行的底气。

进入大三,学业与科研的双重压力一度让我对未来的方向产生动摇。实验数据不理想、项目进展缓慢,我在无数个深夜反复自问是否适合这条道路。贾老师和孙老师的耐心开导,让我逐渐学会与压力共处;王军胜老师在职业规划大赛中与我进行的多次深入交流,也帮我重新校准了方向。同时吴哥也在那段低谷期对我鼎力相助,从学习到科研上不断帮助我。赴京参赛的经历,不仅让我在更大的舞台上检验了自己,也让我找回了久违的信心。

出于对数学的热爱,我还踏上了数学建模的旅程。从嘉澳姐带我入门,到与队友并肩作战——我们曾在教室里为一个模型争执不休,也曾在程序报错几十次后一起笑着重来。那些构建模型、调试代码的日夜,那些从“一筹莫展”到“豁然开朗”的瞬间,都是我大学里最珍贵的记忆。我曾梦想参加所有数学建模类比赛,如今这个愿望已然实现,而背后是无数次的尝试、失败与不放弃。


回首来路,我要特别感谢在创新创业道路上与我并肩作战的每一位队友,是你们不计回报的付出,让我们共同的构想一次次落地生花。也衷心感谢所有曾给予我指点与帮助的师长和同窗——无论姓名是否在此提及,那份情谊始终珍藏于心。“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感恩,继续脚踏实地、勇敢前行。
心路历程,经验分享:
我始终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竞赛之路从来不是单打独斗。从“互联网+”到“光电设计竞赛”,再到一系列数学建模赛事,我的每一次突破都源于团队协作。在团队里,总会有人比你更擅长逻辑推演、技术实现或现场表达。主动发现并学习队友的长处,是快速成长的关键。我所获得的国家级大创项目结题、电工数学建模国奖等诸多荣誉,无一不是团队智慧的结晶。
从普通的参与者到项目的负责人,是一个关键的转变。在负责“光电设计竞赛”和“挑战杯”等项目时,我深刻体会到,承担责任意味着需要统筹全局、凝聚共识。这个过程会面临实验失败和方案受挫的压力,但正是这种挑战,最能锻炼领导力与解决问题的韧性。勇于站出来,你会比想象中更强大。
不要畏惧陌生的领域。我最初对数学建模也并非精通,正是通过从“华中杯”到“美赛”的一次次实战,在无数次的模型调试与论文修改中,才逐渐摸清门道,最终收获了国赛省一等奖、美赛H奖等一系列成绩。重要的不是你一开始会多少,而是你是否有勇气开始,并有耐心在一次次试错中持续迭代。
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是常态,关键在于如何应对。我的经验是:主动并真诚地寻求老师的帮助。 无论是项目陷入技术瓶颈,还是思路无法打开,老师们的点拨往往能让我们豁然开朗。不要因为害怕暴露不足而独自挣扎,一次深入的请教,远胜于长时间的无效摸索。正是这种“不害怕求助”的心态,让我在光电设计、创新创业等多个赛道上少走了许多弯路。
要提前准备,每年竞赛的时间基本固定,真正等到比赛通知之时,留给我们准备的时间已经没有多少了,因此,在空余时间,我们便可以自己准备这些比赛。以下是竞赛榜单,值得参加的比赛都在这边,大家可以自己查询想参加的比赛对应的月份,便可以提前准备。除了竞赛榜单的比赛以外,还可以参加一些别的比赛,例如东三省数学建模、毕昇杯等。

每一份成就都源于不懈探索,每一次突破都始于勇敢尝试。王薪鉴学长以扎实的专业基础投身科研竞赛,用持续的创新实践点亮电子之光,成为团队中攻坚克难的“引擎”,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书写出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愿他的故事能化作一束光,让大家在逐梦途中找准方向、笃定前行,于各自的赛道上绽放光彩!